
真實的、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是經驗總結和教育論文的基礎和源泉。所以,教育論文與經驗總結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qū)別。它們都源于實踐,高于實踐。如果說經驗總結是由基本經驗和典型事例構成的,且有一定的理論色彩,那么,教育論文則是由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構成的,有濃重的理論色彩?;诖耍灰莆崭髯蕴攸c,經驗是可以變論文的,方法很多,類型各異。
1、經驗升華型
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了很多的經驗,經驗多了,認識自然可以得到升華。經驗一旦與理論相結合,再經過提煉,就可寫成很好的論文。如有位學校領導把抓德育工作中的體會,總結成一篇題為《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形成“合力”,促進育人環(huán)境優(yōu)化》的經驗。后來,他從這篇經驗中悟出了一個道理:在某個大系統(tǒng)中的許多小系統(tǒng)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約,它們不斷地在依存和協調的狀態(tài)中發(fā)展變化著,并對事物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于是,他就在原稿的基礎上不斷深化認識,從而寫成一篇《用協同論形成教育合力,增強德育的實效性》的論文。
這類經驗升華型論文,有的也可采取“一事一議”或“舉例說明”的結構來寫,如一位教師寫了一篇《談教學機智》的論文,是先敘述了一件事情,大意是:正上觀摩課,師生都精神集中。突然,一只蜜蜂嗡嗡叫著飛進教室。同學們開始騷動,教師既不斥責學生,也不是不聞不問,而是說:“如果你不傷害蜜蜂,蜜蜂是不蜇人的,它自己也會找到飛出屋子的方向,現在我們安心上課,自習課時,我給你們講講蜜蜂認路的故事?!边@樣,這節(jié)觀摩課上得很順利。就這件事的處理效果,作者講了教師運用注意規(guī)律,機智地處理偶發(fā)事件的成功經驗,論證了教育機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這種經驗升華型論文,不能寫成“記敘文”,即不能著重去記敘事例,而應按照論說文的要求,提出論點、論據,進行論證?!皵[事實”是為了“講道理”,則是這類論文的特點。
2、概括歸納型
教師把自己長期在教育、教學中所積累的能充分揭示教育規(guī)律的經驗,再次進行高度概括、加工、整理、提煉,并上升到理論,即把自己成功的做法——經驗,進一步概括抽象,不以第一人稱去直接敘述自己的做法,而是以客觀者的口氣,把自己的“做法”(也包括吸取他人的經驗)變成寫作者的“看法”——形成新的觀點,揭示某教育、教學規(guī)律,然后在行論證,這自然就成了論文的框架。如《語文暗示教學三法》、《語文課有趣導人四法》就是屬于概括歸納型。在《語文暗示教學三法》的“期望暗示”中,論文是這樣寫的: 在教學過程中,當教師對學生寄予某種期望時,他進會認為某學生是好學生;對某個學生一舉一動對看著順眼。教師對學生這樣地肯定,學生就會對教師產生親切和信賴感,就會對其所教學科產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每次回答都予以鼓勵,肯定其答問的優(yōu)點,再用他同學的回答,暗示其修正缺點,造成一種輕松和諧的氣氛,使師生進行積極的關注和多向的信息溝通,減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心理負擔,而獲得知識的滿足和探求知識的欲望。
從這篇論文的內容看,實際上是從某一方面總結了啟發(fā)教學中的經驗。但這種“總結他行是自己的,也許是他人的,也可能是自己和他人相結合的;這種“經驗”又與“師生情”交融在一起,并以“期望暗示”的教學規(guī)律作了概括,進行了論證。這既是經驗所在,又是一個分論點。這種概括歸納型的論文自然就比單純敘述自己的經驗更有份量,更有價值,更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再如《語言課有趣導入四法》中的一法——“看圖導人法”是這樣寫的:在板書課題之后,不急于入文,而是掛出圖畫,把學生的興趣召喚出來,引向圖畫,例如,教《蔬菜小記》就可以將文中涉及到的十二種花的掛圖展出,五顏六色,萬紫千紅,令學生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在同學們議論正旺、興趣正濃的基礎上,導入課文:“這些花與菜園有什么關系呢?”將學生的興趣點又通過問話由圖畫移入正文,書本里有描圖的課文,有教學掛圖的課文均可選用這種導人法。以上的“看圖導人法”(也包括其它三種導入法),實際上正是作者在教學中的經驗所得。但文章卻不是去敘述“自己”的“經驗”,更不是去說:“我是這樣做的”,而是更加高度地概括、歸納;在表達方式上,也大大有別于經驗文章。所以,有人把這種概括歸納型論文稱作“經驗說明文”。
3、理論啟迪型
教師在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原理的過程中、對某理論情感親切,因而引發(fā)記憶,引起共鳴,引出思考,教育、教學論文就隨之產生。如有位教師在學到“先快后慢”的遺忘規(guī)律時,覺得很有道理,從而采取一些強化記憶和減少遺忘的措施,搞出了一套復習方法,寫成一篇《掌提遺忘規(guī)律,按規(guī)律及時復習》的論文。這種論文就是理論啟迪到的。
這種論文一般模式是按照論文的要求,先亮出前確的觀點作為論點(要證明什么);然后提供充分的事實、真實的令人信服的道理來做論據(用什么來證明),進行有理有據、邏輯性條理性較強的分析,得出結論(怎樣證明)。論述不能只局限于對某一教育理論的舉例說明(復述式的),而應有自己的新見解、新辦法,也就是說要有新意。理論啟迪型的論文也常有些駁論的,即讀到某種與自己看法相悖的理論時,談自己的體會、認識,舉事例,講道理,進行批駁或商榷,則可寫“批駁性論文”或“商榷性論文”。
4、調查研究型
校長或教師在自己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把自己所觀察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東西記錄下來,特別是要把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經過思考后形成的改革設想以及體會寫出來,到了一定的時候,或通過調研產生了新的觀點,或經過改革實踐取得了新的實效。對某種教育現象在原有感受的基礎上就會產生新論點,從而形成論文。如有位老師將某地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的基本情況作了記載,并對學生流動情況作了跟蹤調查。六年后畢業(yè)時,此地學生人數雖然“減少”不多,可“原班人馬”流動驚人。于是,一篇經過調查研究,題為《要重視辦教育的效率》的論文隨之產生。
5、靈感型
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問題一時解決不了,存在心中時常惦念思考,某時突然有所領悟,這種頓悟,也是教育教學論文產生的一個途徑。有位教師上觀摩課。講巴金《鳥的天堂》一課,怎么開講才好?想了幾十種辦法都不滿意。一天,她的孩子搞“聽音響作文”,她猛然間有了辦法:一開講,先讓學生聽一段“音響”——事先錄好的鳥鳴、水流、劃船拔河水聲。這樣,上課伊始就把學生帶入“鳥的天堂”的情境之中,因而十分成功。事后,她寫了一篇《談錄音教學》的文章,這種靈感型的論文,來自于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新創(chuàng)造.因此,它是創(chuàng)新的結晶。
當然,教育、教學經驗變論文不局限于這五種類型。如果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和總結經驗,認真學習教育理論和寫作基本知識,把教育經驗轉變?yōu)榻逃撐氖遣浑y的。長期堅持這樣做,既可多出科研成果,也使自己得到更大的鍛煉,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