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著名物理學家牛頓從“蘋果為什么落到地上?”提問中引發(fā)積極的思考,鍥而不舍地努力探索,最終揭示了地球萬有引力的客觀規(guī)律。幼兒園的孩子對新鮮事物總會產(chǎn)生強烈的好奇心,腦子里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許多“為什么”,越是好奇,問題越多,這就是可貴的質疑精神。我們應注重培養(yǎng)幼兒的質疑精神,在探索中提出問題,引導孩子敢想、敢說、敢問。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蔽覉@地處農(nóng)村,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園內(nèi)開辟了種植園地,每周一次的種植活動把孩子帶進充滿神秘的大自然,給孩子們帶來無窮的快樂。幼兒不但體驗到播種、栽培、收獲的整個過程,而且學會了田間勞作的技術、學會了觀察記錄,更多的是培養(yǎng)了幼兒愛提問、善提問的習慣,從質疑中獲得知識,體驗了種植的奇妙,給自己帶來快樂。
一、創(chuàng)設心理環(huán)境 激發(fā)質疑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母親在場會使嬰兒感到足夠安全,能在陌生環(huán)境中進行積極探索和操作。當母親離開時,其操作探索行為會受到較大影響,嬰兒明顯表現(xiàn)出苦惱、不安。因此,要使幼兒在種植活動中有疑可質,首先要為幼兒營造使其敢于質疑的寬松和諧的心理環(huán)境。
開學初《參觀種植園》是第一次種植活動,孩子們走進種植園都激動地摸摸這,拉拉那,甚至還把很多果實拉下來了。這時我對給予幼兒激勵性評價,使幼兒樂于探究:“小朋友你們把沒有長大的蔬菜寶寶拉下來了,想一想蔬菜寶寶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幼兒得到了教師的尊重和支持,就會態(tài)度積極,主動地去嘗試、探索。寬松和諧的氣氛能活躍幼兒的思維,有效地激發(fā)探索興趣,雖然孩子做得不對,但是我給孩子一個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孩子去思考。隨后孩子們就問到:“老師,蔬菜寶寶它還能長嗎?”
這樣孩子就敢于質疑,從而形成大膽質疑的好習慣。
二、關注幼兒提問 正確對待質疑
幼兒的提問是一種新的認識需要與自身已有心理水平不相適應的具體表現(xiàn)。在種植活動的開展中,我始終持歡迎和鼓勵的態(tài)度,正視不敷衍,不對孩子的提問一笑置之,不嘲笑孩子的提問。否則會使孩子再也不想發(fā)問,對周圍的一切失去應有的好奇和熱情。
在《南瓜黃》活動開展中,孩子們說到南瓜顏色時問“南瓜有黑色的嗎?”、“南瓜籽寶寶有媽媽嗎?”,我沒有敷衍和嘲笑孩子的提問,而是進行正面回答:“南瓜現(xiàn)在沒有黑色的,但是農(nóng)民伯伯很聰明,研究一下,以后可能會有黑色的。小朋友回去都仔細想一想,南瓜籽寶寶的媽媽到底是誰?”。
著名的教育家斯賓塞說過:“應該引導幼兒自己去探討,自己去推論,給孩子講得應該少些,而引導他們?nèi)グl(fā)現(xiàn)應盡量多些?!彼?,對幼兒的問題并不是有問必答。對于一些較簡單幼兒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出答案的問題,適當?shù)姆磫?,啟發(fā)他進一步探索學習。
三、抓住教育契機 觸發(fā)問題生成
在孩子們的活動中,有許多他們自發(fā)生成的內(nèi)容,往往反應著孩子的興趣所在,我們可以從捕捉有價值的信息,抓住契機進行創(chuàng)設,鼓勵幼兒善問并生成更多問題。
下過雨的早上,幼兒們在走廊里經(jīng)過,聽見西西在門口大聲叫起來:“快看!這兒一只小蝸牛,還是一只大的小蝸牛!”。她的叫聲引來了許多幼兒圍觀:“這不是小蝸牛,這是蝸牛媽媽?!薄ⅰ安皇俏伵寢?,是不是蝸牛爸爸?”。幼兒互相猜測著,有的跑過來向我尋求答案:“老師,這是蝸牛媽媽還是蝸牛爸爸?”。我說:“一般來說,我們需要觀察蝸牛的身體情況才能判定是爸爸還是媽媽。你們可以觀察一下!”。這下孩子們的問題不斷涌了出來:“蝸牛身體是圓圓,圓的是爸爸還是媽媽?”、“大蝸牛是怎么生小蝸牛的?”、“觸角是直直的,用來做什么呢?……
午休后,大家再次看到小蝸牛,卻是蝸牛的“尸首”,孩子們有些失落,這時我把一個疑問拋給了大家:“原來有那么多的小蝸牛,現(xiàn)在都到哪里去了?”。孩子們爭執(zhí)了起來:“可能在樹下吧。
會不會在洞里呢?”、“老師,大樹下和種植園一定藏匿著許多活的小蝸牛,你帶我們?nèi)フ艺野?!”通過我適宜的回應,既提高了幼兒活動的主動性、好問的積極性,又提升了幼兒原有知識經(jīng)驗,新的生成活動“尋找種植園中的小蝸?!钡男袆佑珠_始了……
四、利用自然環(huán)境 激發(fā)提問愿望
大自然中鮮活的生命——動物、植物往往是孩子們最感興趣、最愿意去探索的東西,這些也正是我們主題生成的切入點,孩子們通過與大自然中“生命”的“對話”,往往會引發(fā)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是主題來源,更是孩子深入探究的動機。
例如:有一次午后散步來到種植園地,當孩子們看到攀爬在竹竿上的牽?;〞r,許多小朋友問我:“老師,這種是什么花?”;“為什么會是爬在竹子上的呢?”;“你們覺得它的花瓣會掉下來嗎?”。于是就有了《牽?;ā返倪@一活動。在活動中,讓幼兒感興趣的是在觀察牽?;ǖ娜~子和花瓣時,他們主動地與牽?;ń徽勚①|疑著,并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有的說葉子像飛機,有的說像寶劍,而花瓣呢,大家都覺得像喇叭。由于我們合理地利用自然環(huán)境,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去親近大自然,到大自然中進行觀察、比較、交流,為此他們能敢于探索、敢于質疑,引發(fā)問題、提出問題,從而也形成了大膽質疑的好習慣。
五、提供操作材料 實踐探索質疑
科學的兒童觀認為“幼兒是自然的,社會的人,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是主動學習者,探索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器?!币罁?jù)科學的兒童觀我將邱學華先生倡導的“嘗試教學理論”應用于種植活動中,先練后講,先試后導,使幼兒對種植活動提出質疑,從而培養(yǎng)幼兒的質疑精神。
在《種豆苗》的活動中,請孩子們先看一看豌豆是什么樣子的?小朋友自己動手先種一種。于是一個個小問題在孩子們先嘗試過后“蹦”了出來“種的時候需要用到鋤頭嗎?”、“我就用手也能種嗎?”、“都種在一起會擠嗎?”------針對孩子的一個個小問題,我再進行講解種法,進行第二次種植。孩子們在嘗試教學中,種植興趣被激發(fā)了出來,探索精神被激發(fā)出來,質疑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孩子的探究除了自己去收集資料、交流介紹外,更重要的是要借助對材料或實物的玩弄、操作來探究。材料是幼兒探索活動的必需品,適當、合理的材料有利于幼兒探索。他們也會在自己操作、玩弄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然后通過自己的方式:或自言自語、或向老師和同伴提出自己的問題。在這些問題的牽引下,孩子們又會開始一輪又一輪的探索。
有一次,我在區(qū)角里擺放了一根用豆豆做的豆簾,孩子們看了后非常羨慕,也想做。我隨機:“這個怎么做呢?”。孩子們隨即議論起來,旺旺說要用線,甜甜說用針從豆里穿過去。我就考考他們:“那么硬的豆豆怎么才能穿過去呢?”佳佳說:“可以先要把豆豆放進水里浸一下,豆豆變胖了就能穿進去了?!?
沒想到浸過水的豆豆很容易穿,旺旺很快就穿好了一根豆簾,高興極了。在活動中我們提供了各種相關材料,既能讓幼兒玩?zhèn)€痛快,又能玩出問題,最后通過嘗試操作和探索,解決了問題。
六、營造問題版面 互動交流提問
在教室一角的墻面,專門創(chuàng)設“寶寶問題”專欄。將幼兒的一個個小問題通過圖片、文字地形記錄下來,記錄在“寶寶問題墻”上。真實地問題墻與幼兒參與的種植活動形成了良性地互動,讓幼兒與“問題墻”說話,從而培養(yǎng)幼兒的質疑精神。
在《蘿卜一家親》主題活動在開展過程中,我們將孩子們從開始播種蘿卜籽到去照顧蘿卜的照片以及幫蘿卜葉子捉蟲子的圖片,貼在寶寶問題墻的上面。孩子在這個種植蘿卜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很多的問題如:三種蘿卜的種子一樣嗎?蘿卜葉子上有蟲了怎么辦?------一個個小問題在通過學習之后,孩子找到了了答案,把答案畫了下來貼上去。與問題墻的真實對話,使孩子們更喜歡提問,喜歡問為什么?
我們也非常注重孩子在寶寶問題墻間的生生互動和互相交流。例如,交流資料、討論某一觀點時,孩子對同伴的介紹如果不同意、不認同的話就會質疑,從而提出自己的問題,我們經(jīng)常鼓勵孩子有不同的意見,鼓勵他們對別人的話題提出疑問。例如,一方孩子提出一觀點后,引導對方孩子可以用反問的形式來問他“如果……怎么辦呢?”小朋友們在這樣的一種氛圍中,他們的問題的質量也相應地得到了提高,并增強了提問的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我們要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和諧、無拘無束的情景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及發(fā)展幼兒的求知欲。在種植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質疑精神的實踐研究中,我們不斷地為孩子提出的問題所驚訝和感動,我們驚喜地看到“問題”伴隨著孩子們成長,而孩子們也在質疑中不斷成長!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
[2]《小學教學參考》 培養(yǎng)質疑能力 發(fā)展創(chuàng)造思維 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