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家給寶寶做DIY常規(guī)體檢
2011-07-08 12:41:11 作者: 來源: [我要提問] 我要評論 [推薦] [收藏]
體重、身高、頭圍、胸圍等數(shù)據(jù),是寶寶生長發(fā)育是否良好的重要評價指標,反映了寶寶營養(yǎng)狀況的好壞。養(yǎng)育專家建議:每1-2個月應給寶寶做一次體檢。但是,年輕父母工作太忙離醫(yī)院又遠,又怕去公共場合傳染感冒,怎么辦呢?其實,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就能在家自己給寶寶做常規(guī)體檢。
一、測體重
1、先按公式推算體重:
* 6個月內(nèi)體重=出生體重+月齡×600克
* 7-12個月體重=出生體重+月齡×500克
* 2-7歲體重=年齡×2+8(公斤)
2、實際測試體重的方法:
* 每次測試時先讓寶寶空腹,并且排去大小便,否則容易與寶寶的凈重體重出現(xiàn)誤差。
* 為了避免寶寶受涼,測量時可以連衣物和尿布等一同稱重。不過,測試完后要減去衣物和尿布的重量,這樣才能夠得到寶寶的凈重。
* 在1歲之內(nèi)要每個月測試一次寶寶的體重。如果有條件,最好把每次的測試結果記錄在寶寶生長發(fā)育曲線上。
通常,通過曲線的走向便可以看出寶寶的體重增長趨勢。如果曲線方向線上表明寶寶營養(yǎng)狀況良好;如果曲線方向水平表明父母要引起注意;如果曲線方向向下表明身體異常,要趕快查出原因。
媽媽經(jīng)驗:
把平常給寶寶洗澡的澡盆擦干后放在體重器上先看重量是多少,之后再把寶寶放在澡盆里稱重量,最后扣除澡盆的重量就得出寶寶的體重了。
二、測身高
1、通過增長規(guī)律推算出身長:
* 出生第1年:第1年里長得最快。
出生時——平均身長約50厘米;
1-6個月內(nèi)——每個月平均增長2.5厘米;
7-12個月內(nèi)每個月平均長1.5厘米;
周歲時:比出生時增長25厘米,大約是出生時的1.5倍。
* 出生第2年開始增長速度減慢,全年僅僅增長10-12厘米。
2-7歲身長=年齡×5+75(厘米)。
2、實際測試身長的方法:
* 每次測試時要脫去寶寶的鞋、帽、襪子。3歲以下的寶寶可躺著測量,但膝關節(jié)要伸直,頭部要有人兩手扶定;3歲以上可站立測量,測量時兩腳靠攏直立靠門,枕后部、肩、臀、足跟要與門接觸。
* 測試最好安排在上午,午后可能會因疲勞而使脊柱受壓,測試的數(shù)據(jù)要比上午低,不夠準確。
媽媽經(jīng)驗:
在家里,沒有醫(yī)院專用的量板,可讓寶寶躺在桌上或木板床上,在桌面或床沿貼上一軟尺。在寶寶的頭頂和足底分別放上兩塊硬紙板,測量方法和醫(yī)院量板的量法一樣,讀取頭板內(nèi)側至足板內(nèi)側的長度,即為寶寶的身長。測量身長時需注意足板一定要緊貼小兒的足底,而不能只量到腳尖處,否則,會使測得的身長大于其實際身長。
三、測前囟
方法:測前囟斜徑(兩側囟門對邊中點連線)。在前囟后有較小后囟,用手輕壓可估計大小。
正常:初生時為2~2.5厘米,至12~18個月時閉合。后囟門在2~4個月閉合。
異常:若囟門過大或過晚閉合可能有腦積水。
四、測頭圍
方法:家長立于寶寶的前方,用左手拇指將軟尺零點固定于寶寶頭部右側齊眉弓上緣處,軟尺從頭部右側經(jīng)過后腦勺枕骨最高處,繞頭一圈。量時軟尺要緊貼頭皮,左右對稱,有長發(fā)的應先將頭發(fā)在軟尺經(jīng)過處上下分開。
正常:出生時頭圍34厘米,6個月42厘米,1歲為45厘米,2歲為47厘米。
異常:過小可能腦發(fā)育不全,過大可能腦積水。
五、測胸圍
方法:家長立于寶寶前方,用左手拇指將軟尺零點固定于被測者胸前乳頭下緣,右手拉軟尺使其繞過后背兩肩胛下角的下緣,經(jīng)左側回到零點,讀數(shù)時取平靜時呼、吸氣的中間讀數(shù)。
正常:初生時為32厘米,6個月為43厘米,1歲為45厘米,2歲為49厘米。
異常:1歲時若頭圍仍大于胸圍,可能患了佝僂病或營養(yǎng)不良。
六、量臂圍
方法:先讓寶寶上肢放松下垂,在上臂最粗處測量,圍繞一圈后讀數(shù)值。測量時軟尺只須緊貼皮膚即可,勿壓迫皮下組織。
正常:初生為10.2~10.5厘米,1歲平均為13.5~14.7厘米,以后每1歲增加1~2厘米。
異常:1歲小兒低于12.5厘米為營養(yǎng)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