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新入園幼兒愛哭鬧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從依戀視角進行研究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課題。本文先提出依戀的概念,又提出了依戀有三種類型:安全型、反抗型、回避型;接著從母愛喪失、養(yǎng)育方式、家庭與社會環(huán)境等不同角度來闡述、分析依戀與幼兒哭鬧的關系;最后對這種關系提出對策,可以有效地緩解新入園幼兒的哭鬧現(xiàn)象。
有關調查資料顯示,一個新入園的幼兒,如果長期處在愛哭鬧的狀態(tài)中,就有可能對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因此,作為幼兒園老師,我們應該在最短時間內穩(wěn)定新入園幼兒的情緒,避免他們哭鬧不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出他們哭鬧的原因,以對癥下藥?!?br />
一、依戀的概念
依戀是個體對特定他人持久而強烈的情感聯(lián)結。對人類而言,依戀關系最突出地體現(xiàn)在父母子女關系、情人和親密朋友關系之間。相互依戀的人,不管是父母子女還是情人、朋友,總要包含著相互的愛戀、親近、依隨、附著和相互影響,并且極力保持和維護這種密切關系。
幼兒的依戀的行為可以分為三種不同的親子依戀類型。
(1)安全型依戀:只要母親在場,他就感到足夠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進行積極的探索和玩耍,對陌生人的反應也比較積極。當母親離開時,他明顯地表現(xiàn)出苦惱和不安,想尋找母親回來:當母親回來時,他又容易平靜下來,繼續(xù)去做游戲。
(2)反抗型依戀:這類嬰兒每當母親離開時,他都會大喊大叫,極度反抗,但當母親回來時,他對母親的態(tài)度又是矛盾的,既尋求母親的愛撫,又拒絕母親的接觸,并不時地朝母親這邊看。
(3)回避型依戀:母親離開或回來他都無所謂,實際上這類嬰兒與母親并沒有建立起特殊的情感聯(lián)結。在這三種依戀類型中,安全型依戀是良好、積極的依戀,而反抗型和回避型依賴內則是消極的不良的依戀。
二、哭鬧的依戀因素分析
(一)母愛剝奪
有相當多的心理學家強調包括親子關系在內的一系列早期經(jīng)驗在形成依戀中的重要作用。親子依戀是孩子在兩歲前與母親或主要撫養(yǎng)人之間建立的一種特殊的情感聯(lián)結紐帶。母親不僅能滿足嬰兒生理上的需求和情感的“饑餓”,而且是孩子心理上的“安全島”和快樂的源泉。只要母親在他身邊,他就能安心、愉快地玩耍,探索周圍的環(huán)境。而陌生人的突然到來,用眼睛盯著他看,走到近前要從媽媽懷里抱走他,這對很小的孩子來說是一種心理刺激,將使他感到不安、恐懼甚至哭泣、大喊大叫。
兒童年齡越小,接受他所經(jīng)歷事件的影響就越大。母嬰分離進而與家庭分離對兒童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事件,對兒童心理的發(fā)展會產(chǎn)生不利的甚至是不可逆轉的影響。鮑爾貝在1951年出版的《母親照顧與心理健康》一書中強調,如果嬰兒在關鍵期內沒有與母親建立緊密的情感聯(lián)結,那么兒童的人際關系和情緒發(fā)展就會受到嚴重的、不可逆轉的損害,形成一種“無情感的性格”。 例如:如果兒童到二歲半才得到母親的關愛,那這種關愛對兒童的成長就幾乎不起什么積極作用了?! ?
(二)情感失落
造成新入園幼兒情緒問題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情感失落。許多幼兒晚上都與父母同睡,形成了特殊的依戀情感紐帶。當幼兒剛全托時,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和人,勢必會產(chǎn)生一種心理反差,表現(xiàn)出不安、哭鬧等消極情緒。且幼兒與照顧者(主要是母親)的關系越密切,見到生人就越易產(chǎn)生害怕等不良行為。如:聰聰(男,4.5歲)因父母中年得子,對他嬌慣溺愛異常,使之產(chǎn)生嚴重的依賴行為,特別是對母親的依賴,在家時每天晚上都粘著媽媽與他同睡,否則就大聲哭鬧。入園后,他說什么也不放媽媽走,做什么事都要媽媽陪。
(三)家庭與社會環(huán)境因素
1、幼兒對環(huán)境的不適應
孩子出生后,其主要生長環(huán)境就是家庭,由于父母關切與呵護,他們爺爺和奶奶更是如此,所以從內心會得到一種安全感。當他進入幼兒園面臨一種新的環(huán)境時,雖然對周圍的一切有了印象,但生疏感、孤獨無助感還較強,這時這種安全感就會打破,心里會產(chǎn)生種種不適應。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幼兒的情緒乃會很不穩(wěn)定。如果解決不好,他們的情緒會越來越難以控制。家長送幼兒進幼兒園,其根本目的,一方面是使父母擺脫幼兒的拖累,輕松、無牽無掛的去工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讓幼兒通過群體的生活,改變他們的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養(yǎng)成自律、自理、謙讓、適度等待、初步與人交往等良好的習慣,使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2、幼兒對人陌生
幼兒剛入園,除了對陌生環(huán)境的不適應,更多的還是對周圍人的陌生。周圍出現(xiàn)的都是一張張陌生的面孔,而且教師顧忌不到每個孩子,所以幼兒很容易想家。
3、幼兒在園吃飯、睡覺等不適應
幼兒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都是有規(guī)定的,所以幼兒不能像在家里那么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行動得到束縛。更常見還有是幼兒對幼兒園的飯菜不合口味,有嚴重的挑食、偏食、厭食現(xiàn)象。但一些老師或阿姨都會強迫幼兒吃。午睡也是如此,新入園幼兒無法適應幼兒園的作息時間,而老師更多的是采取強制的方法。這些因素導致幼兒入園愛哭鬧。
三、從依戀角度提出的對策
(一)要讓幼兒與父母、老師、同伴建立良好的關系。
與對父母的依戀相比較,幼兒對老師的依戀更多的是尋求注意與贊許,并且年齡越大的兒童在這方面表現(xiàn)得越明顯。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表示依戀的方式日臻完善,并逐漸由外顯的行為依附、跟隨等轉向為內隱的行為:尊重、信服、敬畏等。在幼兒園里,你會發(fā)現(xiàn)中、大班的兒童已經(jīng)善于掩飾自己對老師的依戀之情。如當某老師生病時,他們知道后會把媽媽買給自己的蛋糕或水果悄悄地送給老師,若老師不接收,他們會感到不快,甚至以撒嬌的方式強迫老師收下,表現(xiàn)出幼兒執(zhí)著的依戀,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要強化幼兒這種行為。
幼兒對同伴的依戀,與對父母及老師的依戀也表現(xiàn)出不同。在母子關系基礎上形成的依戀具有“保護與被保護”的性質。而對老師的依戀主要是建立在敬愛的基礎之上,是為了求得老師的好感與贊許。同伴之間的依戀則要求以對對方的尊重、信服為前提,并以此形成友情和依賴的協(xié)調關系。在幼兒初期,兒童所表現(xiàn)出的對同伴的親疏、好惡,主要是以在游戲或學習過程中能否共享玩具、互相合作以及座位的遠近、家庭住址的距離等來決定的。在幼兒園小班,你常常會發(fā)現(xiàn)那些手拉手、結伴而戲的兒童,其家庭大都是近鄰。到了幼兒中期 ,兒童開始對同伴發(fā)生興趣,并逐漸將注意的中心轉移到自己感興趣的同伴身上,開始關心同伴的衣著、言行 ,甚至模仿同伴的興趣愛好,向父母要這求那。不僅如此,而且對同伴產(chǎn)生了同情、諒解、友誼等情感。然而,這種同伴關系又是極不穩(wěn)定的,會隨著時空的變化而變化。盡管如此,這種極不穩(wěn)定的同伴關系對兒童將來適應社會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兒童通過這種不穩(wěn)定的人際關系的認識與掌握,從而逐漸學會了初步的人際交往。這一規(guī)律在幼兒晚期就表現(xiàn)得越發(fā)明顯了。例如,幼兒園大班的兒童,他們的交往已相當廣泛了,不再局限于與同班好友的接觸,而是與班外、園外的小朋友交往了。這既是一件好事,也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難題。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束縛了幼兒與同伴的來往,是孩子最感委屈的事。假如兒童在幼兒期不與別的孩子正常交往,一直處于比較孤寂的狀態(tài),則以后參加集體活動時就會顯得相當不適當。因此,家長們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家長和老師要為幼兒之間的正常交往創(chuàng)造條件,幫助他們在集體活動中培養(yǎng)同情心、友誼感以及相互信任和幫助的思想,對幼兒在相互交往中萌發(fā)出的依戀之情要尤為珍視并正確引導。
(二)讓幼兒對教師產(chǎn)生依戀感。
首先,要提前家訪,分批入園。入園前,教師可通過家訪或電話聯(lián)系,了解幼兒的身體狀況、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熟悉幼兒的生活環(huán)境。家訪時,教師可主動接近幼兒,與幼兒一起游戲,消除幼兒對教師的陌生感。另外,教師還應善于觀察幼兒的生活環(huán)境,如幼兒的游戲室是如何布置的,喜歡玩什么玩具等,這樣的教師才可在幼兒入園后,盡可能為幼兒營造他熟悉的環(huán)境。而讓幼兒分批入園,則可以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照顧新生,進行重點引導。同時,先入園的幼兒已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常規(guī),他們的行為對后入園的幼兒可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次,幫助幼兒做好入園準備。入園前,可邀請幼兒來園熟悉環(huán)境,讓幼兒在父母的陪同下,以小客人的身份到班上作客,可讓先入園的小朋友準備自制的禮品送給新生,加深師生、同伴之間的情感交流,讓幼兒有“想上幼兒園”的欲望。同時,可建議家長通過講故事,念兒歌、做游戲等形式,幫助幼兒進行進一步認識、了解幼兒園。另外,還要指導家長培養(yǎng)幼兒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服、洗臉、刷牙等;提前按照幼兒園的作息制度安排幼兒生活,使幼兒的生活鐘與幼兒園的作息時間相吻合。
第三,入園后重視幼兒的情感轉移,設法將幼兒對親人的依戀轉移到對教師的依戀。
1、營造幼兒熟悉的環(huán)境。如讓幼兒玩自己喜歡的玩具,允許幼兒帶自己喜歡的玩具、圖書到幼兒園;暫時保留自己的習慣;稱呼幼兒的乳名等,這些都會讓幼兒倍感新切,從而消除陌生感。
2、設法轉移幼兒的注意力,穩(wěn)定幼兒情緒。教師要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如教師可化妝成幼兒喜愛的形象,表演幼兒喜愛的故事,還可利用童話般的戶外活動環(huán)境,讓幼兒選擇喜歡的大型組合玩具,開展各種游戲,使幼兒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愉快地生活。
3、以形體語言親近幼兒,讓幼兒有親切感。幼兒早期觸覺較為敏感,多與幼兒肌膚相親,如拍拍幼兒的小腦袋,拉拉幼兒的小手,抱抱他,和幼兒說幾句悄悄話等,都可經(jīng)讓幼兒對教師產(chǎn)生深深的親切感和依戀感。當幼兒對老師產(chǎn)生依戀感時,他就會喜歡上幼兒園,從而順利地實現(xiàn)從家庭生活到幼兒園生活的過渡。
(三)讓幼兒帶玩具上幼兒園。
三歲孩子入園了,每天上幼兒園的時候都要帶上自己心愛的玩具、毛巾、被子、枕頭,還有的甚至是襪子。對于2—3歲幼兒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依戀感屬于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家長不應該隨便阻止。孩子對于早期一直玩弄的物品會產(chǎn)生一種特殊的依戀感,就如同幼兒需要定期的皮膚撫觸一樣,不僅是一種心理的需要,同時還能增強孩子的免疫力。
(四)創(chuàng)設良好的“家”的環(huán)境。
這一時期,教師可以將娃娃家等活動區(qū)域模擬家庭布置,讓孩子圍坐在教師身邊,一起看電視、聽故事,設置母子對話的情景,一起說悄悄話,讓孩子有回家的感覺,感受“家的溫馨”。此外,還可以根據(jù)孩子不同的性格、興趣等進行分組活動,使之在最短的時間找到朋友。也可在墻面開辟“我的一家”專欄,用于粘貼幼兒的全家福照片,使幼兒焦慮時能在這里獲得緩釋。
新生入園幼兒哭鬧、情緒不穩(wěn)定是普遍存在的。從依戀的角度看,我們怎樣盡量解決孩子的不穩(wěn)定情緒、較快地跨過適應性坡度,從而穩(wěn)定情緒愉快地上幼兒園呢?這就是在于我們父母和老師是如何去做了,相信只要我們用愛設身處地的去理解和關心愛護幼兒、教育幼兒,孩子們是會很快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的,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就會是一張張活潑可愛、天真爛漫的笑臉。
參考文獻:
[1] 李幼蕙.親子依戀的影響因素述評[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3.02.
[2] 陳苗.新全托兒入園的情緒問題及教育措施.
[3] 鹿海云. 新入園幼兒情緒不穩(wěn)的原因與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04.11.
[4] 封安青. 趕在新生入園之前[j]. 幼教園地,2001.08 .
[5] 楊錦繡. 淺談小班幼兒入園的心理準備[j].學前教育研究,2005.01
[6] 方潤萍. 走向幼兒園-兒童社會適應重要的一步[j].家庭啟蒙,2003.09.
[7] 陸玲玲. 送孩子入托后的工作[j].家庭啟蒙,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