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水、擠海綿、轉瓶蓋、切水果、擦桌子……是蒙特梭利園常見的日常生活工作。這些工作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精進孩子的基本動作,更是希望孩子能將這些動作,運用在真實的生活中,成為一個有行動能力的人。于是,將這些工作統整在每日的點心準備中,成為蒙特梭利園的一大特色。
每天,教室里的點心桌上,提供了讓幼兒能自己DIY的簡易食物,可能是牛奶加玉米片,或是卷壽司、夾三明治……孩子自行取用并收拾。如果想進一步帶入更復雜、精細的動作,午餐的熱湯暖菜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做。孩子的能力絕對超乎您的想象!臺北內湖咪咪托兒所就有這么一群能干的小廚師呢!走,我們去瞧瞧!
星期一的小廚師
我們的小孩沒有假日癥候群,星期一甚至是孩子最期待的日子。邱韻凌所長開心且且驕傲的說。因為。每逢星期一的中餐(或下午點心),是咪咪小朋友當小廚師的日子。
今天的菜單是“豬肉水餃、玉米濃湯、木瓜牛奶汁”。
時間一到,男、女生互相幫忙穿上圍兜,一一把手洗干凈。
月亮家的孩子負責包水餃,陽光家的孩子張羅玉米湯,彩虹家的孩子切木瓜、倒牛奶。
洗菜、切菜、攪拌、開罐、打蛋……鏗鏗鏘鏘,此起彼落,卻是井然有序。
兩個小時后,一壺壺橙黃、沁涼的木瓜牛奶被端上桌,緊接著有人吆喝著玉米濃湯好了,此時,一粒粒飽滿的水餃,也油亮的浮在湯鍋上……所有的孩子不分你我,分享著彼此的成就——瞧!這是我們努力的成果。
園長、老師、平日煮飯的阿姨,享用著眼前的佳肴,心中充滿著感激與驕傲。原來,孩子可以是廚師,大人可以是食客。
餐點的制作,不僅是日常生活教育的落實,也整和了感官(食物的味覺、嗅覺、觸覺等)數學(量的分配、數算等)語言(食物的名稱)、文化(不同飲食文化的分享、各種事食物的認識)五大教學領域。邱所長表示:從餐前的食物清洗,到切、擠、攪、舀、卷的制作,直到餐后的收拾、清洗工作,都由孩子們合作完成。借此讓孩子了解大人烹煮餐食的辛苦,培養(yǎng)惜福、感恩的心。
孩子的夢工廠
午后陽光熱情的撒落點點光彩,葡萄軟葉猶如乍醒的春芽,在棚架上奔馳著!墻上掛滿了孩子的作品——干燥花、捏塑作品、刺繡和畫,靠角落的一側,還有一塊給孩子涂鴉的大畫板。在這露天的庭院中放著六張桌子,鋪著雅致的方格桌巾,桌上還擺著孩子插的蝴蝶蘭……
教室傳來孩子工作的輕音樂聲,棚下兩只牡丹鳥互相爭鳴,一陣和風拂面,也撩動了串串風鈴起舞的清脆鈴聲……,這就是咪咪孩子的夢工廠——葡萄園餐廳。
到過咪咪托兒所的人,無不難忘這一方夢土。邱所長說:藝術、人文雖然是帶著幾分柔和的感性,卻是培養(yǎng)孩子優(yōu)雅性格的基本條件之一。又說:預備好的環(huán)境不就是蒙特梭利人首要的耕耘任務嗎?
在葡萄園餐廳和邱所長共享一壺花茶后,更深切感受邱所長本著感性的情懷“體貼孩子、愛孩子”。我想,飲食氣氛的營造不僅是為了讓孩子有愉快的進食情緒,進而有助身體的健康;更在一朵花、一陣微風拂過、一種氛圍的流蕩中,涵養(yǎng)著孩子的生活美學和飲食文化。